2024年9月学习资料(子课题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29 13:11:43 浏览次数: 【字体:

苏州工业园区“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的研究

课题学习资料

书目(题目)

幼小衔接中幼儿劳动能力培养的研究

作者

宋艳梅    张小娟

形式

论文学习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幼 儿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幼儿创造力,是幼小衔接的新内容。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幼儿园还存在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劳动教育的情况,加之幼儿园阶段的劳动教育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相互独立 ,导致劳动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对幼小衔接中幼儿劳动能力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全面提升幼儿园的育人品质,做好幼小衔接与过渡,推动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幼小衔接中幼儿劳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幼儿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较少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然而部分幼  儿教师和家长却为他们设置了诸多条条框框,这也 不让他们碰,那也不让他们摸,导致幼儿的劳动能 力得不到培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出于安全与劳动效率等方面的考虑 ,幼儿园的卫生、 餐饮、绿化等方面的基本劳务通常都由教师、保育  员及后勤工作人员完成,很少交由幼儿负责 。在家  庭中,幼儿家长往往包揽一切,很少让幼儿参与家务劳动,导致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差,甚至部分幼儿连独立穿衣、吃饭都不会 。长此以往,幼儿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意识、兴趣和动机会降低,参与劳动的  耐力和独立性会变差,劳动持续时间会较短,也难以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

2.针对幼儿的劳动教育指导不足

事实上,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所具备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已经能够确保他们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值日任务及家务劳动 。但是,要想让幼儿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成功,幼儿教师及家长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指导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针对幼儿的劳动教育指导比较缺乏,这使得幼儿虽然有参加劳动的意愿,却不具备参与劳动的能力 。例如,在幼儿园时,幼儿想要参与值日活动,却不知如何使用笤帚、 拖布、抹布等劳动工具 。在家庭中,幼儿想要为家人准备食物,却不知如何挑选和清洗等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对劳动教育认知的不足,使得他们给予幼儿的劳动指导较少,这直接影响着幼儿劳动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3.关于幼儿劳动教育方面的家园沟通较少

要想有效落实幼儿劳动教育,幼儿园和家庭就必须联手,共同为幼儿提供劳动实践平台,让幼儿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提高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1] 。然而,当前很少有幼儿园会与幼儿家长就劳动教育展开合作 。而幼儿家长通常较为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状况 ,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有部分幼儿家长已经认识到幼儿参与劳动的益处 ,但很少针对幼儿的劳动能力发展情况与幼儿  教师进行沟通 , 因此对幼儿在幼儿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内容知之较少 。这导致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衔接不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幼小衔接中幼儿劳动能力培养的意义

1.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理念

加强幼小衔接中幼儿劳动能力培养,对于充分现以核心素养为主的育人导向,真正落实“五育 并举”理念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更加 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个性全面发展,幼小衔接中渗透幼儿劳动教育正是对素质教育这一培养理 念的积极响应 。幼儿通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充分感受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喜悦,并切实体验到劳动创造快乐。

2.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

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成为一年 级的小学生,当他们升入小学后,很可能会因为功 课骤然增多、课时安排紧张、学习压力较大等原因 而出现厌学、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了 防止此种情况发生,幼儿教师可通过在幼小衔接阶 段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 及抗压能力。

3.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幼小衔接中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首先,劳动教育能够立德树人 。幼小衔接中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幼儿吃苦耐劳、坚毅勇敢、热爱生活、积极探索的美好品德,是“立德树人 ”这一根本任务的体现。其次,劳动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心智 。劳动本质上是一种改造自然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幼儿在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中会健全体格、提高认知、发展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后,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会获得认识与改造自然的机会, 从而提高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并实现创造性的发展。

三、幼小衔接中幼儿劳动能力培养的策略

1.重视幼儿主体地位,开展适宜劳动活动

幼小衔接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旨在以适合幼儿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的劳动内容及形式 唤醒幼儿的劳动主人翁意识,使幼儿在劳动实践中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创造,并从生活中体会到 劳动的价值,从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中获得劳动能力的提升。

1)挑选适宜的劳动活动内容。幼儿园及家庭开展的劳动教育都应具有儿童视角,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场景设计应符合幼儿心理 。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对色彩、气味和形状等敏感程度较高,且能在自身基本感知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与想象 。幼儿教师可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 ,组织开展劳动程序不太复杂、适合幼儿动手实践的种植或饲养活动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种植活动 。在种植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挑选那些对土壤、阳光、水分、营养等生长条件要求不太高,且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植物,如向日葵、黄豆、蒜苗等 。另外,为了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劳动与 生活的关联,幼儿教师可鼓励幼儿在简单种植活动 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力,利用种植物“装扮教 室 ”。例如 ,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想法 ,开展 PVC 管道种植,并在种植前与幼儿共同商定种植方 案及种植品种,如时令蔬果等 。这既可以有效利用教室的零散空间 ,又具有环保价值与审美情趣,还能让幼儿从中学习到种植知识,使幼儿在采摘时可以充分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获得生命的感悟及生活 的启发。

2)选取受幼儿欢迎的劳动活动形式 。幼儿教师可基于幼儿的兴趣爱好、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幼儿喜闻乐见的“虚拟性 ”劳动情境,使幼儿的劳动能力获得培养 。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参与实践的基本心智,为了使劳动教育更贴近生活,使幼儿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凸显,使幼儿的参与热情更高,幼儿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故事、游戏等创设趣味性虚拟劳动情境,帮助幼儿认识劳动实践,激发幼儿参与劳动活动的热情 。例如,幼儿通常都很喜欢“看医生 ” “送快递”“过家家 ”等角色扮演游戏 。幼儿教师便可以这类角色扮演游戏为基础组织幼儿开展主题劳动实践活动 。以“过家家”游戏为例,在游戏活动前幼儿教师可围绕劳动实践主题,向幼儿提出引导性问题:怎样照顾家里的小宠物? 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回答:给小宠物搭建小窝、洗澡、喂食等 。接下来,幼儿就可以结合自己给出的答案进行相应实践 。幼儿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可以充分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提高手 、脑、口的协调能力,以及参与劳动的专注力与意志力。

2.进行劳动实践创新,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幼小衔接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需要幼 儿教师及幼儿家长从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出发,借 助趣味性、情境性、创新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吸引幼 儿注意力,使幼儿“乐在其中 ”,并充分体验到劳动 的价值和意义[3]。

1)科学激趣,保护幼儿的劳动探索欲 。第一, 结合幼儿兴趣,开展针对性劳动活动 。幼儿喜欢探  索世界,敢于积极感知周围,乐于尝试劳动 。例如, 小男孩对机械、工程类游戏较感兴趣,他们会模仿  成年人拿着锤子敲敲打打“修理 ”桌椅,对此幼儿教  师不妨鼓励他们参与户外建构游戏,并尝试将游戏  活动中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如给小宠物搭建房子  等 。而小女孩对编织、护理、厨师类游戏较感兴趣,她们甚至会溜进厨房拿出碗碟“准备 ”晚餐,对此幼  儿教师不妨鼓励她们积极参与幼儿园的配餐活动, 让她们从劳动实践中学会认识食材 、蒸煮食物、准  备餐具等 。第二,开展游戏活动,支持幼儿进行劳动  探索 。部分幼儿在劳动新鲜感过后,便会失去劳动  兴趣。对此,幼儿教师或家长可通过提出问题或组织  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科学激趣,让  幼儿在玩乐中参与劳动实践,进行劳动探索,并实现  劳动能力的培养 。例如 ,在班级环境美化劳动活动  中,部分幼儿在参与到一半时可能会因劳累、无趣等  原因而失去继续劳动的兴趣 ,对此幼儿教师可以开  展自由涂鸦游戏活动 ,鼓励幼儿在提前预留出来的涂鸦墙上自由绘画。这样,幼儿参与班级环境美化活动的兴趣会被有效激发出来,参与班级环境美化活动的劳动意愿也会重新变强,幼儿参与劳动的耐力就会得到有效培养。

2)以身垂范,解放幼儿的头脑与手脚。为充分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幼儿教师要努力解放幼儿的头脑与双手,鼓励幼儿全身心地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并大胆创新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大  班幼儿积极参加“周末小家长 ”游戏活动,让幼儿扮演“爸爸 ”或“妈妈 ”的角色,并引导幼儿从“爸爸 ”或  “妈妈 ”的角度思考制定科学、有效的家庭分工方案的策略,准备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家庭饮食的方法, 以及进行房间整理及餐具清洁等的正确步骤与具体做法,以此培养幼儿的自主劳动意识,锻炼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3.融合本土特色资源,丰富劳动实践活动

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与 探索意识,他们热爱大自然,喜欢户外活动,对身边 的一切,如时令的变化、草木的萌发、动物的形态都 充满兴趣 。幼儿教师可基于他们的这些特点,组织幼儿开展有本土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够 学以致用,真正获得劳动能力的培养。

1)将富有地域性的乡土资源融入劳动实践活动中。融合本土特色资源开展幼儿劳动实践活动, 能够帮助幼儿联系生活认识、理解劳动实践,有效  提升幼儿的劳动素养 。幼儿教师应将劳动教育视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周围的自然材料,积极融合本土特色资源,以多样化的劳动实践  活动丰富幼儿的手、脑、眼等,使幼儿在新奇而富有  趣味的实践活动中观察与发现、思考与探索、审美与创造,从而实现劳动能力的培养 。例如,农村幼儿园可以将田间地头作为幼儿劳动实践场所,在组织幼儿郊游踏青时,教会幼儿识别野菜、挖野菜以及清洗和蒸煮野菜的方法,促使幼儿在感受到劳动乐趣的同时,习得劳动技能。

2)将“知行合一”的观念渗透于劳动实践。幼儿教师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幼儿园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丰富劳动教  育课程内容,又能帮助幼儿树立“知行合一 ”的观念,提高幼儿观察、想象、记录、反思的能力,从而为幼儿升入小学后进行相关学习储备生活素材,积累学习方法。例如,在“种植中药材”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幼儿教师让幼儿对不同药材的发芽、生长、收获等不同阶段所需的温度、水分、土壤、阳光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学会根据植物对水分、光热等的需要情况判断它们的生长习性及特点 。幼儿进入小学后,这些劳动体验会成为他们进行语文作文写作的素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4.构建家园共育机制,优化劳动教育效果

幼儿园应积极牵头,幼儿教师应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努力打破时空限制,积极构建家园共育机制, 以使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劳动教育不流于形式。具体来说,幼儿园可以通过构建“幼儿园—家庭 ”两位  一体的劳育网络推动劳动教育实践的一体化,也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以“线上 + 线下 ”混合劳动  教育模式推动家园在幼儿劳动教育中的深度联结, 从而充分发挥家庭、幼儿园在幼儿劳动素养发展中的协同效应。

1)构建“幼儿园—家庭 ”两位一体劳育网络。打破幼儿园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孤立的局面, 有效挖掘家园共育在幼儿劳动能力培养中的优势, 是当前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发展。当前大多数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教育都是以场景化教学为主, 尽管很多幼儿园已经在努力拓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研学形式 ,但受活动空间及劳动教育场景的限制,并不能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相对而言, 家庭劳动教育形式更为多样 ,或变换组织方式,或向户外拓展,或灵活变更时间,不少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家庭还可以带领孩子以游学的方式进行劳动实践学习,这可以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不同场景中的劳动之趣 。可是,来自家庭的劳动教育又较为随 意,个别家长的劳动教育方法不够科学,其更多关  注的是对孩子的保护,因此开展的劳动教育缺乏必  要的空间秩序及劳动“仪式感 ”。另外,幼儿在家庭  劳动情境中会缺少有效的同伴分享,教育的效果将大大削弱 。由此可见,积极构建家园共育劳动机制是幼小衔接中幼儿劳动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幼儿 教师应立足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构建 “幼儿园—家庭 ”两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实现幼 儿劳动教育实践一体化,优化劳动教育效果,达成 劳动教育目标。

2)借助大数据平台探索“线上 + 线下 ”混合劳动教育模式。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当前大数据的发展优势,探索“线上 + 线下 ”混合教育模式,做好“家 长—幼儿—教师 ”的深度联结与教育协同。在探索 “线上 + 线下 ”混合劳动教育模式过程中,幼儿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引导作用,又要全面履行监督配合职责 , 以确保幼儿劳动教育的高效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从而从根本上为幼儿劳动能力的提高保驾护航 。例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大班幼儿自主清洗餐具,引导幼儿分步思 考:怎样清理餐具中的食物残渣? 怎样正确使用清洁球?怎样将洗涤剂涂抹到餐具上?在清洗餐具时怎样合理用水? 幼儿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在劳动中 解决问题 ,进而充分体会思考的快乐及劳动的喜悦 。幼儿教师从旁观察并指导,及时发现幼儿在清洗餐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困难,并将难度相对较大的劳动项目详细分解为不同的步骤,与幼儿共同探究省力、节时、高效的劳动方法,帮助幼儿掌握基本劳动技能 。最后,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教师应立足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构建 “幼儿园—家庭 ”两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实现幼儿劳动教育实践一体化,优化劳动教育效果,达成劳动教育目标。

2)借助大数据平台探索“线上 + 线下 ”混合劳动教育模式。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当前大数据的发展优势,探索“线上 + 线下 ”混合教育模式,做好“家 长—幼儿—教师 ”的深度联结与教育协同[6] 。在探索 “线上 + 线下 ”混合劳动教育模式过程中,幼儿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引导作用,又要全面履行监督配合职责,以确保幼儿劳动教育的高效性、系 统性和连贯性,从而从根本上为幼儿劳动能力的提高保驾护航 。例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大班幼儿自主清洗餐具,引导幼儿分步思考:怎样清理餐具中的食物残渣? 怎样正确使用清洁球?怎样将洗涤剂涂抹到餐具上?在清洗餐具时怎样合理用水? 幼儿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在劳动中解决问题 ,进而充分体会思考的快乐及劳动的喜悦 。幼儿教师从旁观察并指导,及时发现幼儿在清洗餐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困难,并将难度相对较大的劳动项目详细分解为不同的步骤,与幼儿共同探究省力、节时、高效的劳动方法,帮助幼 儿掌握基本劳动技能 。最后,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清洗干净的餐具的照片发到家长群里,促使幼儿家 长感受到孩子在劳动实践中的成长与收获。

总之,劳动能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塑造人类自身 。幼儿园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积极响应“五育并举 ”理念,针对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开展劳动教育 ,对塑造幼儿的良好劳动品德、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教师应“多维度、立体化、多层次地开展幼儿劳动教育实践 ”,协同家庭积极探索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中锻炼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幼儿持之以恒、探究创新的精神,为幼儿实现幼小的顺利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心得体会:

加强幼小衔接中幼儿劳动能力培养,对于充分现以核心素养为主的育人导向,真正落实“五育 并举”理念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以及个性全面发展,幼小衔接中渗透幼儿劳动教育实现幼儿劳动教育实践一体化,优化劳动教育效果,达成劳动教育目标幼儿通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喜悦,并切实体验到劳动创造快乐。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