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学习资料(子课题三)
苏州工业园区“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案例的研究》
课题学习资料
书目(题目) 《“幼小衔接”中重视孩子的家庭劳动教育》 | 作者 佚名 | 形式 论文学习 |
摘要:现代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手动脑进行探究是幼儿的一大心理需求,幼儿经常无意识的做力所能及的事,独立地从事一些活动,能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能力以及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在幼儿园特别是大班阶段培养孩子劳动习惯,不仅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而且对于适应小学生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大有帮助。 关键词:家庭教育 劳动习惯 幼小衔接 培养 一、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现状 【片段1】:运动时,琪琪向我求助:“老师,我的鞋带散了,并我系一下。”“老师教你,以后你自己系好吗?”“我不会系。”琪琪回答。在一周的时间里,班中好几孩子都需要老师帮忙系鞋带。我不仅疑惑:是不是班中的孩子都不会系鞋带呢?孩子们摇摇头回答是否定的。 【片段2】:孩子们练习写字,乐乐拿着笔对老师说:“老师,我的笔头粗了,不好写。”老师递给乐乐卷笔刀:“你卷铅笔可以吗?”乐乐接过卷笔刀,却站着不动。说:“我不会用卷笔刀。” 看到孩子们在自理能力遇到的问题,我不禁纳闷道:孩子们即将进入小学,在家的自我服务能力及家庭劳动的情况到底如何,是否也和在园一致?于是,我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项指标,在班中开展了调查问卷《幼儿家庭劳动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有:孩子在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孩子会做哪些家务劳动?你对孩子参与劳动的态度是怎样的?统计显示:全班33名幼儿,幼儿48%幼儿乐意自己洗脸、刷牙、自己吃饭;7%的幼儿会自己系鞋带;35%幼儿在家主动整理自己的物品。当前幼儿在家的劳动意识是很淡薄的,劳动技能薄弱。虽然能在幼儿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及责任感,不尊重家人的劳动成果。这些现象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家庭劳动教育出现的偏差: 1、家长特别是祖辈家长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许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没有必要参加劳动。这样的结果是造成孩子缺乏劳动的机会,劳动量大大降低,孩子的劳动也只限于穿衣服、扫地等。 2、家长包办幼儿劳动现象极为普遍。从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幼儿家长对孩子舍得智力投资,在我班幼小衔接中注重认知方面的学习,我班83%幼儿在培训机构学习数、英语、识字等课程。而让幼儿参与家庭劳动的却少之又少。因此造成了不少幼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普遍存在缺乏劳动技能和懒于动手的现象。 家长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影响。让幼儿参加劳动,不仅是生活对幼儿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即将进入大班的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应更加提高,自我服务和劳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家庭劳动教育初探索 针对调查问卷统计后发现的家庭对幼儿劳动教育的缺失,我结合幼儿园开展的生活活动,让孩子在园做力所能及的事延伸到家庭中。 (一)、引导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关注 1、树立家长对幼儿劳动教育的正确观念。 利用家长讲座和家长开放日活动,科学育儿宣传栏等,向家长宣传孩子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明白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学习之间并不矛盾,体力劳动又是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劳动过程是让孩子从不会到会、从模仿到掌握的运用过程,是幼儿自我认知和学习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让孩子从幼年起开心习惯于从事必要有益的家务劳动,这种心理趋向就得不到发展。 2、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兴趣。 结合幼儿开展的劳动课程,值日生、植树节、种植园等活动,让家长通过班级微信群看到幼儿在园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并在自己动手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从而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劳动实践和体验也是心理的需求。孩子通过日常的劳动,不仅让幼儿独立做事,已经长大了,也让幼儿体验到为集体服务的快乐感和成功感。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建立让幼儿在心理及独立性上更好地适应小学一年级学习生活。 (二)、家长放手,鼓励幼儿参与家庭劳动 1、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务劳动可以从自己的事情做起,如洗袜子、手帕、整理衣物及学习用品、学系鞋带、整理书包。通过正面示范,让孩子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去模仿和练习。把一些劳动技能与游戏相结合。如教系鞋带讲解:“小鞋带,手中拿,一左一右先交叉。一根弯腰钻过门,两手拉住系紧它…”并鼓励孩子多次练习,掌握方法。 2、积分奖励,确保劳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 孩子开始做家务劳动时大都为也好玩、有趣、新鲜。可时间一长,兴趣消失就有可能不愿坚持了。我制作了“家务劳动积分卡”。让家长把孩子在家劳动的情况拍摄在微信群里,每周统计孩子劳动时间和次数的积分。累积到一定的积分数后,在班级中有奖励,如参与种植园的除草、护绿活动,去小班看望弟弟妹妹等。逐渐培养幼儿在家劳动的意识和习惯。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 1、开展“幼小衔接—爱劳动”的家长沙龙。 根据孩子在家劳动的情况和家长遇到的困惑,我利用离园时间,组织开展家长沙龙,家长与家长之间、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找出孩子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如在时间上很难保证、坚持性不够等。梳理共性的问题,想出调整的对策和方法。家长之间提供成功的教育经验,彼此分享,一个个典型的案例可以整理记录,形成初步的“家庭劳动教育”手册。在沙龙交流中形成正确的“家庭劳动理念”,也有效地推进我班家园共育工作。 2、利用网络媒介,分享家庭劳动成果。 在幼儿都熟悉的网络媒介时代,让家长把幼儿在家劳动情况拍摄收集,或制作成电子相册、小视频等。拿到班级中分享,让幼儿在集体中感受到自我成功和集体的赞赏。感受到他人对自我的肯定和榜样的作用。促进孩子在集体中间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 三、“幼小衔接—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1、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在家庭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人的劳动成果。有利于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品质,意识到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树立起责任意识。 2、家庭劳动教育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家庭劳动中不仅是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更是培养孩子独立性和劳动的秩序感,这是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必备基础。通过家庭劳动让幼儿养成良好秩序感,条理的生活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形成专注、坚持性、主动学习、自我管理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 ||
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案例的研究》一文,我对幼儿劳动教育的意义、实施路径以及家园共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中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结合调查数据与教育实践,深入剖析了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让我对如何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幼小衔接有了新的思考。学习此文后,我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不足。例如,过去更多关注幼儿园内的劳动活动,却忽视了与家庭的深度联动;过分强调劳动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情感体验的引导。未来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加强家园沟通:通过家长会、案例分享等方式,帮助家长理解劳动教育对幼小衔接的意义,并提供可操作的家庭劳动清单(如“每日自理任务表”)。 设计生活化课程:将劳动教育与主题活动结合,例如开展“我是小管家”项目,让幼儿轮流负责班级物品整理,并记录劳动日记。 重视过程评价:用“劳动故事墙”“进步树”等可视化工具,关注幼儿在劳动中的态度变化,而非单纯以结果衡量成效。 总之,此文让我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路径。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储备的衔接,更是能力与品质的衔接。唯有让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扎根家庭、融入课程,才能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